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,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?

作者:时尚 来源:娱乐 浏览: 【】 发布时间:2023-09-27 16:18:01 评论数:

原标题 :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 ,元素为何朱元璋起的周期朱元璋起名能联成周期表?

关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字抄了老朱家名字这个说法 ,最早应该源自于2012年,表清当时有一篇文章提到 ,朝才出现成周老朱儿孙的为何名字中,包含了不少元素名称 。期表

再往后,元素又出现了几篇类似的周期朱元璋起文章,其作者更是表清直接指明 ,说“很多元素名称都是朝才出现成周老朱家提前创造出来的” 。

在此之后,为何这种说法大量流传  ,期表并说得有板有眼 ,元素不仅有清朝的周期朱元璋起徐寿”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 ,直接从明朝藩王族谱里找字用“这种说法,表清甚至还有”朱元璋是中国元素周期表之父“的说法出现。

那么 ,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称 ,究竟是不是借鉴和使用了朱元璋子孙的名字呢?

真正的情况是 ,两者根本就没有关联,更谈不上谁抄谁 ,为什么这么说呢  ?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详细展开讲一讲。

关于化学元素的中国化名称确定,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,前文提到的翻译家徐寿,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,才翻译出了《化学鉴原》这部伟大的著作。

而在他之前 ,就已经有先人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。

比如有一本叫做《博物新编》的书籍,其中就提到了多种化学元素名称 ,只不过当时的名字和今天大相径庭。

像我们如今熟悉的氧气,在这本书中叫做“养气” ,作者还给出了解释,称“养气”为“中有养物,人畜皆赖以活其命”。

还有氢气,在书中则叫做“轻气” ,其解释为”生于水中 ,其质为最轻,轻于养气十四倍“ 。

也就是说 ,这本《博物新编》 ,里面介绍了多种化学元素,并对其具备的性质也进行了简略的描述 。

之后,又有一位翻译家在《博物新编》的基础上,翻译出了另一部著作,名字叫做《金石识别》 。

展开全文

这本《金石识别》对待化学元素名称的中国化翻译方法,十分简洁和直观 ,采用的是“音译”的方式,也就是说,根据某个化学元素名称的西方发音 ,来找对应的汉字。

比如Silicium ,现代人都知道这是化学元素“硅”,而在当时 ,则称作为“夕里西恩” 。

还有Selenium ,也就是化学元素“硒”,在当时就叫做“西里尼恩”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总体来说 ,《金石识别》这本书中对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定义  ,就是以“音译”为主。

不过,这本书在后来被另一位翻译家的进行了改进 ,这名翻译家就是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过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。

傅兰雅出生于英国肯特郡 ,他于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来到香港 ,两年后在北京同文馆担任英语教习 ,而到了同治七年 ,他又受雇,出任了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。

在当翻译员期间 ,由傅兰雅口述,徐寿笔述 ,两人合力完成了著作《化学鉴原》。

而他们翻译化学元素名称的宗旨  ,大体可以分为三点 :

第一  ,就是古代已经存在的元素名称 ,继续保留 ,比如像“金银铜铁”等。

第二,根据某个元素的性质,取《金石识别》对应的音译第一个字 ,再加上相应的偏旁部首。

比如 ,前文提到的Silicium,《金石识别》中翻译为“夕里西恩” ,因此就取第一个“夕”字,再加上“石”字旁 ,就成了“矽”。

还有Selenium,《金石识别》中叫做“西里尼恩”,《化学鉴原》也是取了第一个字“西” ,加上“石”字旁成了“硒”。

第三个宗旨  ,则是遇到音译第一个字不合适,那就使用第二个,并且 ,针对翻译出来的字的读法 ,均读其本音。

可以说,《化学鉴原》最大的贡献  ,不仅在于翻译出了不少化学元素名称 ,同时也确定了一套被后世广泛应用的翻译原则。

这种原则,在1932年出版《化学命名原则》中,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,对化学元素名称的确定  ,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。

从上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,除了像“金银铜铁”这种自古便有的字外 ,剩余的化学元素名称所用的字 ,有绝大部分都可以算作是“新造字”  。

比如像“氢”,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造字,其是由”轻“字转化 ,根据其是气体的原则 ,加上了”气“这个偏旁,然后又将”轻“字的右边加进去,就出现了我们看到了”氢“字。

而氧气的“氧”字,也是这么来的。

除了这些新造字之外  ,还有一些化学元素,属于是“撞车字”。

什么叫做“撞车字”呢 ?就是这个字在古代早就存在 ,但过于生僻 ,很少人使用 ,因此就被拿来当做了某种化学元素的名字。

比如像“铍” ,其是第二周期第二主族元素,原子序数为4 ,元素符号Be,是一种灰白色的碱土金属 ,而这个字 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就已经存在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的铍 ,是指一种存在于战国至汉初的兵器,是将短剑绑在长柄的木棍上,算是后世冷兵器“枪”的原型 。

而在战国和西汉初期 ,这种武器极为普遍,当时汉朝军队中还有一个叫做“长铍都尉”的官职。

只不过,由于这种武器在西汉中期之后逐渐消失 ,因此这个“铍”字出现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,继而就成了一个生僻字 ,所以,才会被后世的翻译家拿出来当做化学元素名称来使用  。

而这些撞车字,其实也是翻译者有意为之,《化学鉴原》的口述作者傅兰雅就说过,要找那些几乎没人用的生僻字来用,这样既不脱离汉字的原有框架,也不会干扰到阅读理解 。

也就是说,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最终得以确定,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先人们的努力  ,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,并非是借鉴于老朱给子孙起的名字 。

说完化学元素名称的中文确定过程 ,我们再来说说老朱家的名字问题。

很多人认为,当时徐寿在翻译时找不到字 ,因此就翻开了《明史》 ,借鉴了朱元璋给子孙起的名字。

这种说法,不仅解释不通 ,同时也十分片面。

为什么呢?我们来看目前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,一共有118个(截止到2017年) ,而老朱家用了几个化学元素名称作为名字呢?

答案是不到三十个。

也就是说 ,老朱家所用的化学元素名称作为名字,仅占整个元素周期表的六分之一左右。

并且,在老朱家所用的字中 ,还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字,比如前文所说到的“铍”  ,另外还有“锂” 、“钠” 、“钾”等。

这些字早就存在 ,也各自有相对应的含义,因此就不能说是老朱创造出来的 。

换而言之,老朱在编排儿孙名字的时候 ,也只是采取了生僻字而已,就好比我们现代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,通常都会翻翻字典什么的 ,看看这个字什么意思 。

而老朱给后辈儿孙起名字,翻一翻类似于《广韵》、《玉篇》 ,或者《说文解字》,这显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

只不过  ,由于明朝的宗室在后期越来越多,达到了几十万的规模,因此古籍上的生僻字已经不够用了 ,不得已之下 ,才开始按照老朱曾经定下来的取名规则 ,进行造字而已 。

比如,朱棣这一脉,老朱当初定下的规矩是“高 、瞻 、祁、见、佑,厚 、载 、翊 、常、由”,也就是说  ,名字的第二个字 ,必须按照这个辈分来走 。

而第三个字,则是按照“金木水火土”轮回的方式去找相对应的字,比如老朱的孙子,也就是朱棣的儿子,其名字第二个字该是“高” ,而按照五行轮回 ,这一辈人该是“火” ,所以  ,他们的名字最后一个字,就必须包含有火。

于是,我们就看到了朱棣的儿子分别叫做朱高炽、朱高煦和朱高燧。

再往下也是如此,朱棣的孙子该是“瞻”字辈  ,而五行又轮到了“土” ,那么就是朱瞻基 、朱瞻墉等。

所以 ,按照这个规则和宗旨,老朱家的名字第二个字已经确定不会更改,而第三个字 ,则根据对应的五行去找,如果实在找不到,那就造出来一个贴合对应五行的字出来 。

这就是老朱家后辈儿孙名字的由来,也正是因为他们在造字的过程中,出现了一些与后世元素周期表一样的字,因此才会被误传为老朱是“中国元素周期表之父“这种荒谬的说法。

但通过前文所做的相关介绍,我们就会发现 ,两者真的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
况且,即便是有些字与元素周期表中一样,但其整体占据率也不过六分之一 ,仅这么点占据率 ,就说后世的翻译家抄了老朱 ,不免颇有些不严谨。

综上所述,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化过程,是经过了不少人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果 ,而朱元璋给儿孙们起的名字中  ,虽有有小部分与元素周期表一样,但也只不过是巧合而已,两者并无关联 ,因此就不能说谁抄了谁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