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,苏东坡与他传世的西湖画卷|寻路东坡
作者:知识 来源:综合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3-09-27 17:05:32 评论数:
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邓景轩 杭州 摄影报道
作为苏东坡仕途中唯一一个曾两次到任的城市,杭州与苏东坡成就了彼此 。坡传居杭积五岁,西湖寻路自意本杭人 。画卷杭州寄予苏东坡精神的东坡浸润和慰藉,成为了他的杭州第二故乡。而苏东坡也在此达到了政绩的苏东世最高点,他将工程治理与景观美学结合 ,坡传为后世的西湖寻路水利治理树立起了一个标杆。
曾经的画卷杭州百姓对于东坡,是东坡家有画像 ,饮食必祝 ,杭州又作生祠以报。苏东世如今,坡传杭州百姓每每提到苏东坡都会说 ,若没有东坡 ,也就没有今日的西湖和杭州。

疏浚西湖 护住杭州的眉目
始建苏堤 奠定西湖美学格局
二月的杭州,未退却的春寒,笼罩着烟雨空蒙的西湖 。纵然前人对西湖也有过治理,但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告诉封面新闻记者:西湖景观美学的创造,要从苏轼这里才正式开始。

元祐四年(1089),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,二度到任 。熙宁四年(1071),在首次出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时,苏东坡曾经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。但此时的西湖已然失去了这些颜色。
长期的治理疏忽,导致西湖湖底水草茂密 。加上百姓在湖中种植葑草,即现在所说的茭白 ,草根与淤泥紧绕在一起 ,久而久之便占满了西湖的湖面。苏东坡初次来杭时 ,葑草不过占了西湖十分之二、三的样子。十七八年的时间过去,湖中的葑草已是堙塞其半。苏东坡痛心疾首:更二十年,无西湖矣 。
苏东坡立即上书朝廷 ,从民生方面给出了四个理由 ,即饮用 、灌溉、运输、水患,论述疏浚西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。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 、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在讲到此处时说道,八月断葑根,则死不复生,苏东坡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,他甚至来不及等到朝廷批复专项资金便开始动工。苏东坡于四月开始疏浚西湖,九月已经完工,保证了西湖之后近百年的生态环境与杭州城内百姓的水源 。
使杭州而无西湖,如人去其眉目,岂复为人乎 ?苏东坡留住了杭州的眉目。
如若只是疏浚的工作 ,苏东坡对杭州的影响尚不能达到如今的重要性,也不足以成为治理水利的标杆。更重要的是 ,他在疏浚西湖的同时,开创了西湖人工治理与景观营造完美结合的先河,直接促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,以及另一个景致三潭印月的形成,最终形成了西湖两堤三岛的格局 。
疏浚西湖最难之处在于,清理出来的淤泥应该如何处理 。堆放得远了,浪费劳动力 ,徒增工期,加重增加百姓的负担。看看近处的西湖 ,苏东坡想出了一个妙计 。他取用杭州赤山含铁量高的土,拌上切碎的葑泥 ,横跨西湖南北两岸,建起了长堤 。
说到疏浚西湖,修建苏堤这一点是最突出的 。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、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说道,这是化废为宝的方法 ,一方面为葑泥找到了出路,一方面又解决了西湖南北交通的问题,还提供了一条在湖中央赏西湖的途径。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。

而后 ,为了避免西湖再度淤塞 ,苏东坡又在西湖最深处置了三塔为界。三塔之内,不得再侵占种植葑草与莲藕。这三塔便演变成为南宋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,留存至今。
到宋代的时候,西湖的形象已经定格了。‘三面云山一面城’、雷峰塔都已经有了。如果没有这条长堤 ,水面看起来就没有层次感,无法与其他浩渺的湖泊区别开来。建了长堤以后,就有了一条很好的分界线 ,与孤山 、西泠桥等景观形成了‘重湖叠巘’的审美概念。潘沧桑这样解读苏堤之于西湖的重要性 。人人都说,西湖美却难以描摹,可苏轼在千年前就已经敏感地捕捉到了西湖美的规律。
在采访中,陈文锦和潘沧桑两位学者,都着重强调了苏东坡修建苏堤的创新性和重要性。陈文锦认为 ,苏东坡将市政工程与景观建设结合,是具有突破性的首创。潘沧桑则认为,苏东坡在保持西湖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,还融入审美和哲学的思想,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 。
2011年6月,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 。西湖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里 ,专门讲到了景观格局这一部分,苏轼有非常大的贡献,他对杭州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。潘沧桑说道 。
巧疏运河 善于用人
苏东坡是行政型的人才
后人将苏东坡在杭州的政绩分为六个要点。第一次来杭时,苏东坡监管疏浚西湖六井,解决了城中百姓吃水、用水的问题 。第二次来杭时,苏东坡考察吴中水利情况,修浚运河,赈灾救民 ,抗击瘟疫、设立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,还有疏浚西湖。1091年,苏东坡还提出了治理钱塘江水患,从钱塘江上游富阳一带的石门坞开凿运河的构想。可惜还未实现,他就奉诏赴京 ,离开了杭州。
治水 ,是古代为官的重要政绩 ,也是皇帝评定大臣功绩的重要参考标准。苏东坡两次来杭 ,两次都与江南水打交道 。潘沧桑说,在杭州本地水利史上 ,甚至可以将苏轼比作大禹 。
第二次来杭时 ,苏东坡是匆忙的 。陈文锦形容道,他好像知道自己待不了多久 ,做起事情来也是时不我待的。1089年7月 ,苏东坡到达杭州,10月就开始疏浚运河 。此时的杭州百姓已经深受运河淤塞之苦 。因西湖葑草淤积 ,湖水减少,因此运河之水改引钱塘江水入河 。可钱塘江水多泥沙,久而久之淤积于河道之中 ,运河干浅,出入艰难 ,谷米薪刍 ,缘此暴贵。
苏东坡在10月开工 ,直到次年4年 ,疏浚了城中茆山河、盐桥河两条运河 ,船只得以行驶通畅 。但遇钱塘江涨潮之际,河水浑浊依旧,眼看着过不了三五年,河道又会淤塞 。苏东坡便向自己的诗友苏坚求助。苏坚给他出了个主意:在南边两河交汇的钤辖司设置一个闸门 ,遇上潮时就关闭闸门,让钱塘江水在茆山河流经十余里,待澄净后引入盐桥河 ,再入城中。一来保证水源 ,使得百姓免受泥沙淤塞之苦;二来茆山河位于人户稀少的地方 ,清理的时候不会扰民,且淤泥也有堆积的地方 。经此治理,百姓纷纷称道:自三十年以来,开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 。
他在水利上非常有建树 。除了他本人在徐州抗洪的经验外,他的行政能力很强、办事细致 、会用人 ,也是原因之一。陈文锦介绍道 ,在苏东坡交往的友人中,有不少人深通水利之道。他善于调配,人家也听他的话。
实际上 ,苏东坡的这种施政智慧同样体现在西湖疏浚的工作上 。西湖的疏浚需要退田还湖 ,这不免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。史料没有记载苏东坡因为疏浚被弹劾或者被打压,这跟他施政的智慧是有关联的。潘沧桑介绍 ,这样的结果一是跟苏东坡作为文坛的领袖有关 ,二是因为他官职不低 。但陈文锦与潘沧桑共同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,还是他为民的出发点 。
比如画扇断案,苏东坡也不是分个对错就完了 。他给出的是解决方法 ,他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处理,这是很亲民的方式 。陈文锦说,如果说司马光是专家型,那么苏轼就是行政型的。对于这样一个人才 ,我觉得很可惜的。

自意本杭人:杭州是苏轼的心灵归宿
西湖与苏东坡的气质相通
苏东坡曾经写道 :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 。词中并未提到杭州 。实际上,苏东坡在离开杭州后,确实也不曾频繁提及。不提及不代表不重要 。潘沧桑认为,黄州 、惠州、儋州三地,是苏东坡的磨难之地 ,是需要他超然于外的地方,也塑造了他重要的人格。但他内心真正爱的是什么 ,这也非常重要 。因此潘沧桑认为 ,正因为杭州和常州给予苏东坡的是挫折之后的温暖和慰藉 ,因此这两个地方对于重走东坡路来说 ,也非常重要 。
杭州对于苏东坡来说 ,是一个精神的归宿,他也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这种想法 。离开杭州后的1093年 ,苏东坡在《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》中写道:居杭积五岁,自意本杭人 。故山归无家 ,欲卜西湖邻。在杭州仅仅居住了五年不到的时间,苏东坡已经认为自己是杭州人。而父亲、母亲和爱妻也已经去世 ,即便归乡,也找不到家的所在。归従三人游,便足了此身一句,表达了苏东坡希望在西湖边了却余生的想法 。潘沧桑认为 ,这是苏东坡在主观上认为西湖是他的心灵归宿的表现 。
苏东坡两次来杭 ,都是在挫折之后。第一次是苏东坡的幸运,杭州的生活很快治愈了他。第二次则是杭州的幸运,乌台诗案后,苏东坡并未在此一蹶不振。
前生我已到杭州,到处长如到旧游 。第一次来杭 ,苏东坡立刻就感受到了自己与杭州相合的气场。对他来说 ,这可能是人生最闲适得意的生活了。他无须曲意奉承他人 ,所遇的大都是心气相投的人。他常与友人结伴出行,看三秋桂子 ,十里荷花,同游山水,共饮佳酿 。因此 ,苏东坡第一次到杭时 ,留下了不少诗篇 。有些人说苏东坡是被贬,其实是不对的 。他是自请外放,可能朝廷也确实惜才 ,才让他来了经济发达的杭州 。潘沧桑说 ,况且苏东坡可考的第一首词,就是在杭州创作的 。当时 ,词并不是主流的文学类别,而是一种休闲状态的创作。所以,他的状态应该是比较放松的。
而第二次来杭时,即便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 ,苏东坡也没有放弃为父母官的责任 。他居住在当时的州治所在地凤凰山,工作在西湖湖畔,每日都不得闲 ,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写诗写词 。他为官亲和 ,凡事为民,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,为杭州百姓做了太多实事 。他在此地实现了他为官的抱负 ,这是杭州的幸运。
两次来杭,都在挫折之后,苏东坡倒也还能自得其乐,潘沧桑将其解读为文人表象之后的刚毅:他的外表是文人化的,诗、酒 、花 、茶他都玩得很溜。但是他内心是有核心的,有刚毅的东西在。
这与西湖的特质是相同的 。你看西湖表面是江南水乡 ,烟雨朦胧的美景 ,可能很多人就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湖泊 。但它内在的核心并不在此 。西湖是人类对于环境不断追求的结果 ,是人在主观上不断努力的成果。西湖的内核其实与苏东坡是相通的。潘沧桑如此说道。
1091年 ,苏东坡还没来得及完成自己的钱塘构想,便应召回京。之后 ,就是更加漂泊的生活。如果他留在杭州该多好!在此完成他的钱塘构想,在此安居西湖边,继续他的诗词生活 ,再不用飘零在外 。可别忘了 ,苏东坡并非等闲之辈。即便他被贬惠州 、放逐儋州,那又如何 ?他依旧喝他的酒 ,写他的诗 ,做他的事,因为他是苏东坡。
(特别感谢杭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、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对本次采访提供的帮助 。)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 :3386405712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