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减负”三令五申,是谁又在制造暑期焦虑?
作者:娱乐 来源:综合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3-09-27 16:00:12 评论数:
暑期将至,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系列“暑假最可怕”视频引发热议。又制“小学二年级的造暑暑假很危险”“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”……成为此类视频的惯用话术 。是期焦谁在制造这些暑假焦虑 ?会有人买单吗?
网络视频截图
“可怕”的暑假 ?
最近 ,白晓文刷短视频竟然产生了一些心理负担。减负暑假过后,令申虑她的又制孩子就要上小学六年级 ,成绩在前十名上下浮动。造暑
“我刷到就会跳过,期焦刷多了焦虑”。减负令白晓文感到不快的令申虑视频里通常有一位“资深老师” ,一本正经地告诉她“暑假可怕” ,又制如果不补课 、造暑不买培训资料书、期焦不报班就会“学习跟不上”“无法超越同学”。
这些所谓的“资深老师”有学校教师 、机构老师和“学习博主”,是否认证属实 、有无足够教学经验无从考证 。
这类视频从幼小衔接、小升初到初升高 ,几乎每一个年级都有覆盖,在博主口中 ,每一个学期的暑假都是“逆袭”的关键节点 。从课程门类上看 ,“古文是分水岭”“英语要提前学”“奥数是敲门砖”……科科都必须重视 。不过 ,当视频快要结束的时候,博主随即就给出购书 、购课的建议。
在平台上也可以看到,这类账号大多数开通了购物橱窗,视频左下方链接点击进去,是各种学习教材 、辅导课程的销售 。据记者观察,教材价格不等 ,有售卖三五十 ,也有定价一百的 ,某小升初暑假预习资料显示已售38万件 。辅导课程购买则更为复杂 ,初始点击定价低廉,但其实仅为咨询报名费 ,后续还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开启正式课程。、
贩卖焦虑会有人买单吗?
有媒体曾报道 ,这种视频实在是在贩卖焦虑 ,常见于几年前的教培行业,一些从事过课程销售的人分享他们恐吓家长的秘诀:要么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,要么断章取义部分升学数据 ,要么讲述一些“牛娃”故事 ,拗出“教育权威”造型,指点家长该如何做。
这些的销售套路确实会说服一部分高年级家长,他们通常困于升学压力 。崔平是一位高二家长 ,他的孩子在高二 ,他为孩子线上线下均购买过一些课程 。崔平表示 ,“希望她可以利用假期反超别人”。他认为这是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渠道,而非贩卖焦虑。
张芳是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,她也刷到过此类视频并相信视频所述内容,认为学生需要利用好假期努力学习 。但对于是否付费购买教材和课程 ,张芳表示:“我会受视频的影响焦虑孩子的成绩,但不会一箩筐购买物品 ,会权衡利弊和孩子需求。
不过 ,也有一部分家长并不认同视频里的说法 。白晓文认为,孩子的学业在学校完成即可 ,课余时间支持孩子发展兴趣 。“他喜欢钢琴和画画,我就给他报了班 。”
打击“隐形变异”,进一步落实“双减”政策
国家层面推出“双减”政策已有两年时间 ,今年6月27日,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。通知指出 ,“双减”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,各地要充分发挥“双减”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。要求各地暑期采取“四不两直”“日查+夜查”“联检+抽检”等方式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,严厉打击隐形变异类校外培训。
通知强调 ,各地要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,引导家长理性看待、慎重选择校外培训,提醒家长防范预付费相关消费风险,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学习生活 ,营造假期良好氛围 。还提出“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 ,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” 。
针对此类视频,有媒体评论 :“相关监管部门曾明确指出 ,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、编造虚假信息、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,坚持露头就打 、重拳出击。现在看来 ,这种制造‘教育焦虑’的乱象并未绝迹,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。”
编辑/谭卫平